
2026-03-28 13:36:57 來(lai)源:公司(si)新聞 閱讀:
3月23日凌晨5點,甘肅隴南某鉛鋅礦區燈火通明。鵬翔智裝CYTJ系列鑿巖臺車在夜色中完成組裝,其探照燈的光束穿透礦洞霧氣,鎖定目標巖層。操作手老張輕觸控制屏,設備隨即進入自檢模式:“液壓系統壓力達標,激光定位誤差±0.5mm,今天要啃下這條石英巖帶!”
【巖壁上的“毫米級”博弈】
榮華礦業此次開采的礦脈以石英巖為主,硬度達莫氏7級,且夾雜多條破碎帶。鵬翔鑿巖臺車啟動智能模式應對挑戰:
1.三維掃描:5分鐘生成礦脈數字模型,自動標記3處高風險裂隙;
2.動態調參:鉆頭沖擊頻率隨巖性實時變化,單孔效率提升40%;
3.除塵同步:作業區PM2.5濃度控制在25μg/m³,工人首次實現“無面罩巡檢”。
現場工程師對比施工日志發現:“傳統設備日均掘進8米,鵬翔臺車首日便突破12米,且鉆孔合格率達98%。”
【人機協同:從“勞力密集”到“技術賦能”】
在設備控制室,一組數據揭示變革:
-智能決策占比85%(路徑規劃、巖層分析)
-人工干預占比15%(突發涌水處置、文化層保護)
從業20年的礦長王師傅感慨:“過去30人班組三班倒,現在3名操作手加1臺設備就能完成。年輕人盯著屏幕就能指揮‘鋼鐵穿山甲’,時代真不一樣了。”
【硬核設備背后的“軟實力”】
鵬翔鑿巖臺車的技術積淀源自多項國家工程驗證:
-在鄭萬高鐵灰巖隧道創下單日鉆孔180米的紀錄;
-于白山鐵礦復雜地質中實現連續200小時無故障作業;
-其模塊化設計可快速切換掘進與支護模式,適配多礦種需求。
此次合作中,鵬翔技術團隊還將根據榮華礦脈特性,定制地質數據庫迭代更新服務,實現“一礦一策”的精準適配。
當機械鉆頭鑿開堅硬的石英巖,智能采礦的基因正悄然改寫傳統礦業的生產邏輯。這場硬巖與硬科技的較量,或將為中國礦山智能化轉型提供新的樣本。
推薦新聞
版權(quan)所有:湖(hu)南鵬翔(xiang)星通汽車有限公司(si)